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细节决定成败,态度成就未来

一个关心教育,为教育服务的人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【转载】作秀的素质教育不要也罢  

2015-11-16 14:28:20|  分类: 教育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本文转载自江淮布衣《作秀的素质教育不要也罢》

   



 作秀的素质教育不要也罢



 作秀的素质教育不要也罢 - 江淮布衣 - 马湾河畔长期以来,素质教育一直是中小学和社会各界的热议话题。“实施素质教育”的大幅标语几乎刷遍了所有校园的围墙。每当学生集会,校长和主讲教师更是言必称素质教育。可是当问起什么是素质教育时,答案却多种多样。有说唱歌跳舞是素质教育的;有说声电教学是素质教育的;有说到田野里上生物课是素质教育的;有说让学生轻松快乐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等等,如同盲人摸象,按自己的理解肆意发挥。

 究其原因,是对素质教育的诠释,迄今仍停留于简单枚举法,没有抽象出学校教育共同的、本质属性,更谈不上严格定义。结果人人讲素质教育,人人又难说清楚。一些学校误认为凡课本、课堂以外某项活动的举办,或某种技艺的学习才算是素质教育。于是放松了课堂教学,把精力花在花里胡哨的热闹事儿上。虽然看上去有乐趣、很精彩,其实不过是“外行看热闹”罢了。基础知识的学习在热闹中淡化了,学生素质也难说清楚。中小学是基础教育,不在基础上下功夫还算基础教育吗?

 记得讲授李健吾的散文《雨中登泰山》时,教师为了实行素质教育,快乐学习,将学生带进电化教室看《雨中登泰山》影片。如此学习语文,既免去了教师讲授之累,也省略了学生学习之苦,自然皆大欢喜。这节课在大家边看电影、边指点议论中轻松结束了。可下去后,学生连课文也不能通顺读下来,“虬”“嵬”等字还不认识,更遑论对文段的鉴赏和典故、诗词的理解。

 所谓“轻松学习”,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假想上——知识的获得可以是一个不必付出辛苦的过程。这是真的吗?难道我们的社会真的发展到不劳而获阶段了吗?放映结束后教室显得脏乱。教师招呼学生,希望有人帮助整理一下。可学生毫不理睬,一哄而散。一个学生居然还嘟囔出一套“毋庸置疑”的理由:“我们是来上学的,不是来帮谁干活的。”一副“志扫天下,何扫一屋”的傲慢神色。老师只好尴尬地默默作罢。举手之劳的小事都不愿为大家做,还奢谈什么素质?轻松是轻松了,可教材没学好,素质也不见了。

 日前翻阅旧报纸,见一则新闻颇为有趣:10年前某市一初中推行无卷考试,代之以讲演、小论文、办小报等多种形式。校方希望通过快乐的无卷考试,提高学生素质,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。

 无卷考试,一下子颠覆了我国千百年来的考试方式。恕我妄加揣测:如此考试除了给记者提供一点怪异的素材外,效果未必乐观,也很难成为常态考试模式。基础知识的掌握,需要系统学习理解,岂一次演讲、一张小报可替代者?学生很可能成为快乐考试的“牺牲品”。

 多年过去了,再也不见关于无卷考试的后续报道,估计早已“夭折”了。反观一些学校,虽然将素质教育闹腾出很多花样,可乱抛赃物、说粗话、吃饭排队加塞儿、漠视困难同学、不爱惜公物等现象却屡禁难止。

 对于近乎作秀的素质教育,家长并不认可,舆情多有微词。

 素质教育仅是宽泛模糊的说法,不是一种教育分类,也不是指某一门功课或某一种才艺的学习。从来没有一门叫作《素质》的文本可资阅读和培训。素质教育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各种教学活动,春风化雨,浸润陶冶,体现对中小学学生素质的渐次优化;而学好文化科学基础知识,恰恰是优化学生素质的最佳切入点。即使自然科学如物理、化学课,虽然“工具性”较强,但鲜活的教师是有人文感情的,同样可以将人道、公平、正义等素质属性,通过讲授体现出来。

 不能说哪门功课、哪项活动是培养素质的,哪门功课、哪项活动与素质无关。即令课外时间教师对学生良好行为所给予的一次小赞许,同样属于素质教育。学生可能沿此走下去,发扬光大,影响他的一生。

 我国基础教育学生的年龄段,一般在6岁至18岁,正是奠定知识基础、形成正向价值观的关键时期。学校除了对学生课本学习效果实行卷面评价外,还负有对其品德人格进行塑造砥砺的责任。以民意评价论之,品德好、功课好、身体健康才称得上高素质学生。好的品德更为民意所垂青。学校若忙于那些不属于素质的热闹事儿,这些真正的素质谁来教?

 笔者记得学生时期,曾有过“德智体全面发展”的提法。那时称为“教育方针”。方针即方向。面对新形势,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提法或许值得商榷,但在学校教育中,它毕竟是共同属性“类”的抽象,是严密清晰的定义。后来不知怎的,慢慢被“素质教育”取代了。

 我们的教育是要不断改革的。但改革不是将原有的一切推倒重来,不是把洗澡水连同盆中的婴儿一同泼掉。正确的做法应是去伪存真,于继承中发展创新。打好基础始终是中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。忘记归宿与出发点,基础教育的定位将被动摇。记不清哪位学者说过:“不要因为走得太远,忘记了为什么出发。”我国是教育大国,有阵容庞大的教育专家队伍,相信完全能够结合新形势给素质教育一个明晰的定义,以保证在改革的新常态下,使基础教育稳步发展。

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作者为河南省鲁山县第二高中教师)

  


 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00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